达州“十四五”经济发展 的难点及着力点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3-03 11:16:57    

达州“十”经济发展

的难点及着力点研究

 

       丁登林,邓良智,张国平,赵祥全

 

摘要: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州的第一个五年,是达州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实现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重要机遇同时,达州“十四五”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难点和问题突出表现为:农业生产规模效益不高,农业农村产业化发展不充分区域主导产业还没有形成,工业精加工能力不强建设资金融资有人才缺乏严重,对高级人才吸引力不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为此,达州”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应该是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加快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二是扶持壮大优势工业,着力建设成渝地区制造业中心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一核两翼四廊”现代服务业格局 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五是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着力建设“万达开”示范区;六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培育和开发人才资源;七是建立健全融资体系,着力增加建设资金投入;八是深化对外合作开放,着力打造开放经济新高地

 

关键词: 达州;“十四五”;经济发展;难点;着力点

 

“十四五”2021年—2025年)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州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达州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实现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重要机遇达州“十”经济发展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顺应达州人民过上好生活新期待,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州打下基础课题组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依据,研究分析达州“十”期间经济发展的难点,提出达州“十”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一.达州“十”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

达州“十四五”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达州经济经过新中国七十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十三五”时期的艰苦努力,“十三五”收官之时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2020年底,经济总量由2015年的1367亿元增至2118亿元,年均增长8.1%、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5年的79亿元增至112亿元,年均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922亿元,年均增长12.4%;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880户,较2015年净增385户,增长近80%工业总产值2015年的1000亿增长到1600亿元,增长60%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2015年21.5:43.1:35.42020年调整为18.6:34:47.4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7个县市区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23884元2020年增至36001元,年均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10688元2020年增至16876元,年均增长9.6%县域经济支撑有力,2020年,7个县市区经济总量全部跨入“百亿”行列,其中,1个县GDP超过400亿元,4个县GDP超过300亿元达州经济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和发展,已经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达州经济“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达州“十三五”经济发展目标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image.png


(二)达州
“十四五”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达州“十四五”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达州是国家规划定位的成渝经济圈、是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十四五”时期,达州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全国层面看,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的外部形势和内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危与机同生共存,宏观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从全省层面看,四川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下,战略位势更加凸显,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发展导向更加鲜明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起步阶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阶段。四川省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达州被定位为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将为达州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强化辐射带动作用提供重大政策机遇。从达州层面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成渝经济区,达州属成渝经济区规划范围内的川东北经济增长极和城市群的重要成员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达州居于两大经济带的连接区域,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国家出台《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2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把达州作为重点扶持地区,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尤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推进实施,将为达州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达州“十四五”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瞻望达州“十四五”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不利局面和挑战,我们要有清醒认识。一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确定性挑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增长呈现趋势性放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阶段,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内需回升受到制约,居民消费恢复相对滞后,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投资意愿不强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可能继续显现,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存在较多困难不利于达州面向全球全国招引重大项目。二是面对区域竞争态势加剧的位次突破挑战。在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和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目标重任引领下,达州的竟争压力增大,与其他几个争创全省副中心的城市比较既有一定优势更有较多不足,达州将面临与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资源、平台、政策等方面更加激烈的竞争。三是面对诸多发展任务叠加的负重赶超挑战。“十四五”时期,达州面临兼顾经济赶超发展与改善社会民生、保护生态环境、防范各类风险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任,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达州“十”经济发展面临的难点

当前,达州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难点和制约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达州“十”经济发展面临的难点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生产规模效益不高,农业农村产业化发展不充分

1.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下

近年来,全市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方面得到了加强。但就总体而言,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能力仍是一个突出问题。许多农田水利工程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大部分已年久失修保障能力大大下降由于土壤保水能力和化肥利用率均在下降,加剧了肥料和土壤的流失,影响到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有些地方大型农机具发展不足,成为土地流转的重要障碍本市许多农村电网改造是20世纪九十年代完成的,当时主要是解决农村生活用电。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用电的需求迅速增长,导致农村电网不适应性的问题日趋突出再如有些地方由于农产品的储藏、加工和销售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行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力不强。

2.农业生产规模效益不高,科技水平低下

近年来,全市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建设虽有所扩大,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分户生产、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模式。特别是肉牛(奶)、茶叶、黄花、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在量上还没有取得新的突破,生产总量不足,难以满足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全市虽然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60家,但仅占全省的7.3%,其中全市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仅占全省的3.4%。排名在成都、眉山、遂宁、南充等10个城市之后,居全省11位。全市农产品加工率只有25%左右,比全省低10多个百分点。

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健全,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 

达州市的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于乡村振兴建设的要求。以土地市场为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城乡之间对土地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但是挖掘利用土地资产属性的潜力仍待破题。又如本市的农村人力资本市场不发达、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加剧了本市农业发展中创新能力不强,导致农业结构调整中低水平过度竞争和粗放经营现象的盛行,严重影响农业结构升级和资源利用效率。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不完善,使许多农户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技术、购销、信贷等全方位的服务

(二)区域主导产业还没有形成 工业精加工能力不强

1.传统工业比重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弱

达州过去的主导产业集中在煤、电、冶、化、建等领域,传统产

业占比一度高达80%,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经过多年调整和转型,区域主导产业、区域支柱产业的培育有了初步基础和大致轮廓。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可以完成的。至目前达州传统产业中没有一家企业成长为“四川民营企业500强”,更不要提进入“中国500强”了。本市的工业产品基本上是初级加工产品,深度加工不够,原料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天然气、煤炭、水泥、普通钢材、铸造类产品、初级加工农产品占绝对比重,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少。同时,企业科技人才缺乏,研发能力、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质量不高,造成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不高在区域市场和全国市场的产品占有率较低,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极为有限,没能形成达州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群体

2.工业规上企业力量孱弱,难以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强大支撑

据统计,2019年达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502.1亿元,“6+3”(即能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大数据、医药健康、农产品加工,现代建筑业、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重点产业中六大产业总产值1262.8亿元,即是说六大重点产业贡献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4%,但六大产业平均总产值仅210亿元。至2019年底,全省七个区域中心城市拥有上市公司数量为:绵阳12家,乐山5家、宜宾4家、南充4家、德阳4家、泸州3家,而达州只有1家(川环科技)。据《达州日报》2020年9月29日刊载《2020年四川民营企业100强榜单出炉》,达州仅有1家企业上榜(达州钢铁集团),排名第16,较之2018年排名落后六位。在七个区域中心城市中入选2020年四川民营企业100强榜单分别是:德阳7家、绵阳6家、泸州4家、宜宾4家、乐山3家、南充2家、达州1家。

3.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晚,工业体系科技装备水平不高

达州产业体系的科技装备水平不高,特别是支撑工业产业科技进步创新不足是制约达州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2019年四川省获得国家专利11948项,其中,成都的专利最多,达9079项,占四川省专利数量的76%。其次是绵阳、攀枝花、德阳、自贡、乐山、宜宾。在四川省21个地市州中达州排在第16位。在涵盖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三大奖项中,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共243项。成都市以绝对优势高居榜首,在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七个区域中心城市中绵阳优势突出,其次为南充、泸州、德阳、宜宾、乐山,达州垫底。截止2019年底,达州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在全省249个中,占比仅为0.8%;企业技术合同登记额6161.44万元,仅占当年全省1216.2亿元的0.05%;全年共获专利授权1339件,占当年全省82066件的1.6%,这组数据与幅员面积占全省3.4%、人口占全省8.4%的达州市情相比是极为不协调的。

2201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七个区域中心城市比较


绵阳

南充

泸州

德阳

宜宾

乐山

达州

获奖数量

10

6

5

4

4

2

0

 

(三建设资金融资有限,成为达州“十四五”经济发展主要难点

1. 受地方财力所限,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不足

达州工业化水平不高,资本积累较差,建设资金十分有限,不能提供更多的资本积累。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风险投资和开辟直接融资渠道等方面不能形成政策合力,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筹措能力低,是市场经济中的弱者,政府有责任对企业拓展融资渠道进行培育。达州市企业融资机制的培育远远落后于四川其他地区。

2. 受银行信贷管理机制约束,融资渠道单一

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信贷运行机制与信贷管理尚有不完善之处。例如,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授权授信管理制度,县支行一级基本没有直接审批贷款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权力,而且由于达州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普遍较差,被四川省列入高风险金融机构,使权力分配弱小,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本市企业贷款的投入。达州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一整套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针对性较强的金融服务。而上级部门对达州的授权授信严格,多数县域企业不符合统一的客户准入政策,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所以资金不足的问题,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制约因素。

3.受投融资体制制约,用于农业农村建设资金严重缺乏

达州市是四川省的农业大市,本市在振兴乡村建设中表现出对资金巨大需求。尽管这些年加大了农业农村建设的投入,但是主要是财政性资金投入,而银行信贷、民间资金投入较少。受现行投融资体制制约,本市农业农村建设长期资金严重缺乏主要存在这些制约因素:一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权限的集中和县级机构的撤并严重削弱了为农村提供金融支持的能力。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普遍上收到二级分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乡镇的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减少50%左右。二是农村信用社贷款能力十分有限,制约了信用贷款的发放。达州市的农村信用社贷款供给只有贷款需求的30%左右,贷款缺口很大。全市大约只有20%的农户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得到贷款。长期以来,90%以上的农户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所需中长期资金缺口往往在90%以上。三是农村信贷条件有限,信用环境较差,增加了金融支持难度。目前,在本市的农村中普遍存在着农户征收评估机制不完善,信用环境较差、农户信誉度低的问题,因而必然造成农村信用社在农户贷款发放上缺乏针对性。

(四)人才缺乏凸显,对高级人才吸引力不强

1.高级人才总量不足

近年来,达州市县两级利用各种机会和制定多重优惠政策招纳各地人才,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与川内许多兄弟市州相比差距非常明显。高端人才难引进。对外地高端人才吸引力较弱,人才市场的发展比较落后,对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力。本市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远远低于全省、全国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中研究生和大学学历所占比例偏低,高层次、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严重不足。

2.人才结构人才分布不合理

据统计市教育人才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60%左右,农、牧、林、水、经济、统计、会计等专业人才,占总数的25%左右,高新材料、热电、化工、信息、金融、城市规划等紧缺专业技术人员仅占5%。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人才年龄正在趋于老化,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人才学非所用现象较为普遍,人才总量不足与人才浪费并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大多集中在机关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单功能的人才过多,复合型的人才过少农业工厂生产一线人才紧缺,企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明显不足。

3.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没有完全形成

由于本身的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城市化程度以及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相对落后,人才的创业环境和待遇与周边发达城市有较大差距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激励等机制尚不健全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不足,还未形成一套科学评价专业人才的有效机制。在人才分配政策上仍然以资历、职称分配为主,对贡献和业绩的体现不够明显,仍然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重论文、轻效益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达州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1. 土地资源方面,人地矛盾突出

达州处于丘区、山区,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资源不足,限制了城市空间的扩张。目前,达州市正处于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关键时刻,日益增加的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给城市土地供应和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造成很大的压力。目前达州人均耕地面积0.051公顷,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公顷“警戒线”。近年来农业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成灾率都呈明显上升态势。达州土地垦植系数达26.5%,为四川省平均水平的2.42倍。大量的垦植土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土的大面积流失,使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2. 生态灾害发生频繁,生态环境总体脆弱

达州是典型的山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种类多。达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集中分布在三个区域:一是万源市的东部,宣汉县东北部的樊哙区。二是达州市区、大竹县和开江县的全部、宣汉县的西部和南部、达县的东部地区。三是西部山丘陵区,位于华蓥山以西的渠县绝大部分和达县的西部地区。据调查,分布在全市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隐患1700多处。造成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毁损严重,直接经济损失年均上亿元。达州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恶劣,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突出难点也是达州“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 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近些年本环境污染虽然得到一定程度治理,但是与达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城镇污染排放量仍然较大,环境污染仍然严重,已对其环境承载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2020年,PM2.5浓度 36ug/m3(低于目标任务 6ug/m3),同比下 降 16.3%,PM10 浓度 58ug/m3,同比下降 17.1%影响达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一是工业布局不够合理,结构性污染突出。由于历史原因市城区周围仍分布着近40家工业企业,多以冶金、建材、电力、钢铁、焦化等重要污染行业为主,能耗物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二是部分治污企业治污设施严重滞后,运行不正常,漏排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建筑施工、市政建设、道路运输扬尘污染较重。四是受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不利影响,导致空气污染物难于扩散、降解。2020年达州在全省空气质量排名中,综合指数排名16位,PM2.5排名靠后。(见下图表)

 


image.png

 

三.达州”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确立了2025年,力争GDP达到4000亿,年平均增长8% 的目标任务。为了实现达州”经济发展目标任务,达州”经济发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稳农业、强工业、促消费、扩内需、抓项目、重创新、畅循环、提质量”建设现代化达州奠定坚实基础。针对达州“十”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难点我们认为,达州经济发展要着重把握以下着力点: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加快现代农业农村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不仅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足够的生活消费资料、必需的工业原料,为经济建设提供巨大的市场。“十”期间达州市农业农村发展要根据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来布署。

1.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振兴乡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决心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要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改善全市农业农村水环境。二是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三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要在全市建设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粉碎还田等农机化技术,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2.建立高标准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实力

一是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集中力量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与节水设施、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损毁工程修复、耕地质量监测等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立高标准农田管理大数据平台。到2025年,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亩。二是夯实现代农业园区载体。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集聚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绿色、特色、高效、活力、智慧、开放”的现代农业园区,加速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体系。到2025年,力争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0个以上,其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以上。三是打响优势农产品品牌。围绕“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企业、塑造大品牌”发展思路,聚焦粮油、畜禽、水产、茶果等主导产业,统筹推进农业品牌培育,重点打造达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山食荟”,力争用5年时间,全面提升“巴山食荟”品牌消费者信任度和品牌溢价能力,培育出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达”字号农产品品牌。

3.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强化现代农业先导产业支撑

一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有机融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行动力争2025年,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320万吨。二是要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发展蜀宣花牛等草食牲畜和旧院黑鸡、开江白鹅(麻鸭)等特色小家禽。三是要集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茶叶基地,打造达州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扩大万源富硒茶、大竹白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四是集中连片建设优质高效苎麻种植示范区,加快苎麻产业三产融合,打造中国优质苎麻生产加工基地和“世界苎麻之都”。五是培育发展优质柑橘、蚕桑、脆李、柠檬、蓝莓等优势水果品种,做大做强“达州脆李”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六是重点推进乌梅、萼贝、银杏、云木香、白芍等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七是要统筹推进现代种业发展,重点加强粮油、马铃薯、苎麻、黄花、畜(禽蜂草)、水产种质资源库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种业管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监管法治体系和新品种展示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品种创新能力、良种保障能力、监管服务能力。

4.健全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十四五时期,要在全市大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新型经营体系一是加快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支持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二是深入推进示范合作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三是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四是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化服务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生产托管、订单农业等合作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五是提高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积极发展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各种专业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

(二)扶持壮大优势工业,着力建设成渝地区制造业中心

工业对推动现代化建设、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起着重作用。当前达州正处在农业向工业为主的重要转变时期。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突出扶持壮大优势工业,着力把达州建设成渝地区制造业中心

1.厚植传统优势工业产业支撑

1大力延展能源化工产业链。一是推动天然气化工向精细化、高端化转型,协同建设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二是以三聚氰胺纤维、食品级磷酸盐、工业级不溶性硫磺等天然气终端化工品衍生应用为突破方向,延展传统天然气化工产业链。三是谋划发展以二硫化碳、盐酸为原料的湿电子化学品,拓展医药级氯化钾、碳酸氢钾、硫酸钾镁肥等化工产品,以电子级和医药级化工产品为方向创新构建天然气化工新产业链。四是大力推进锂钾资源综合开发,围绕卤水-氯化钠/硼酸/溴素/氯化铷/碘-综合利用产业链,卤水-氯化钾-钾(盐)肥产业链,卤水-碳酸锂-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产业链,建设全国首个深部卤水锂钾综合开发示范产业园。

2) 提升发展农产品加工围绕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油、果蔬、茶叶、畜禽、水产、苎麻等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打造面向全国、辐射秦巴地区的国家优质(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发挥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渠县经开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省级农产品加工优势园区培育,创建一批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向园区集群集聚集约成链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支柱型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强化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有机衔接,扩大增强“巴山食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培育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带动能力强、销售收入超过亿元、10亿元的龙头加工企业。

2.推动产业发展成链成群,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区

围绕能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和大数据、农产品加工、医药健康6大重点产业集群,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集群产业链条、加大工业企业招引、强化园区承载能力为重点,推动传统制造业迭代升级、优势制造业延链补链、新兴制造业集聚集约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制造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增强工业经济新优势。加快达钢集团异地搬迁,转型发展钒钛多元复合新材料,打造西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现代钢铁生产基地和生态型工业旅游景区。加快天然气产业“二次创业”,推动天然气化工向精细化高端化转型,协同建设好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大力推进锂钾资源综合开发,建设全国首个深部卤水锂钾综合开发产业基地。

3.加快培育企业、大集团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整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组织结构,积极推进本市中小企业与市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合并与协作。要加快聚焦产业集群培育,抓好精细化工产业园、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项目建设,培育能源化工“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微玻纤、玄武岩纤维“两大纤维”及其制品,抓好安凯清洁能源汽车、悦安华川特种车“两车”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健康家电、五金工模具、节能环保装备、智能仪表等产业,培育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两个“百亿产业集群”。抓好大中型骨干企业的资产重组,以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一核两翼四廊”现代服务业格局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要根据国家、省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新导向,加快推动达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一核两翼四廊”现代服务业格局

1.提升发展支柱型服务业

一是提升发展商贸业。发展本土大中零售企业,加快发展场景营销等零售新业态推动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融合共生,建设以高品位步行街为主体的新型消费商圈。着力发展特色专业市场,谋划发展再生资源交易等新兴专业市场。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坚持生产性物流、服务性物流并举,积极发展大宗普货物流,加快发展网购快递物流,建立城乡一体的物流配送体系。三是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加大巴文化、红色文化、生态康养资源开发力度,建设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建成一批红色文化小镇和村落。大力开发生态康养资源,全力推进巴山大峡谷创建5A级景区和巴山云顶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八台山旅游服务设施,加快实施黑宝山、铁山、明月山系康养民宿群建设,打造大巴山南麓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推动组建跨区域发展银行、股权交易中心、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培育壮大各类金融机构,完善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秦巴金融中心。积极发展科技研发和数据服务业。围绕数字服务重点领域,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呼叫产业和数字文创产业,支持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等数字内容供给,开展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与文创产业深入融合应用。

2. 加快发展成长型服务业

一是加快发展商务会展业。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重点,培育引进会计审计、法律服务、项目策划、决策咨询等商务服务企业,大力发展多元化商务服务业。围绕商务会展要求,加快建设综合配套国际会展中心,做好特色会展品牌策划和培育包装工作,培育打响中国(达州)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等知名会展品牌。二是培育发展医疗康养业。依托医疗资源、大力推动医药、医疗、医学、医养“四医融合”发展,形成以“四医融合”为特色的大健康产业集群。三是完善家庭社区服务业。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提高服务设施覆盖面与利用率,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兴办社区家庭服务,促进社区服务线上线下相融合、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积极构建业态完善、服务规范、惠及城乡居民的家庭社区服务体系。

3.构建服务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以达州国土空间规划统领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产业集聚、彰显特色、联动发展”原则,结合区位交通条件、资源分布特色和未来发展需要,统筹考虑全市服务业产业布局,着力构建“一核两翼四廊”现代服务业空间格局。

图为“一核两翼四廊”示意图

 

 

1)坚持“一核引领以达州中心城区所在地通川区、达川区、高新区为引领核提升全市服务业的集聚力和辐射力。通川区要以建设“品质通川”为突破,抓好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快建设福森国际商贸、西南冷链物流等重点项目,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建成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达川区要着力创新发展商业贸易、提质发展现代物流、突破发展金融服务、融合发展文化旅游,重点建设秦巴国际无水港(达州保税物流中心)、南国现代物流港等重点项目,加快建成全省重要的现代商贸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高新区要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统领,重点培育总部经济和数字经济两大新兴经济业态,打造秦巴地区经济高地和川东北数字经济高地。

2)实现“两翼联动两翼指地处达州市的南北两翼南翼以渠县、大竹县为支撑,打造商贸物流发展翼。充分利用渠县、大竹县良好的区位交通和百万人口大县优势,优先发展商业商贸和现代物流,配套发展文体旅游、科技研发和数据服务、家庭社区服务等产业。北翼以宣汉县、万源市、开江县为支撑,打造康养旅游翼。充分利用宣汉县、万源市、开江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康养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先发展康养旅游,配套发展商业贸易、现代物流等产业。

3)融入“四廊开放”。根据达州市交通发展格局服务业开放发展需要,打造出达四个方位四条开放走廊,形成全市现代服务业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东出开放走廊借道万州深水港,连接长三角,加强与重庆万州合作,并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二是北上开放走廊利用达州区位优势,积极拓展与京津冀地区和关中平原的交流合作。三是南下开放走廊借助泛亚铁路南通道,经重庆、昆明,连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进入东南亚,融入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四是西进开放走廊主动配套成都平原经济区实现协同发展,融入“蓉欧”国际班列,开拓南亚、中亚、欧洲国际市场。加强与成都合作,做强中欧班列达州专列,实现西向货物在达州集聚,通过丝绸之路直达中亚、欧洲为达州市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作为达州“十四五”时期一项紧迫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实,力争达州在全省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大幅提升、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1.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高地

高标准推动达州高新区建设做大做强特色园区,建设“中国纤谷”“秦巴智谷”2个千亿级产业园区,持续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玄武岩纤维产业园、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材料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总部基地等6个百亿级和五百亿级特色“园中园”力争将达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2.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融合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彰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合理的创新型产业格局,在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医药健康、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兴产业领域实施新布局,打造新的创新型经济增长点在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领域要在推进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的同时,支持其转型转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创新创业平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着力培育一批高、精、尖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天然气和锂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支持引进市外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我市。

3.做大科技创新产业

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突破重点,要重点在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医药领域研发一批新产品以气为原料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以气为燃料发展先进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气协同磷硫、盐卤、焦煤等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围绕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的延链、补链,支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入驻达州。要支持转型转产一批新领域新项目,围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智能装备等产业,依托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培育一批小、精、尖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有利于达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产业格局。

(五)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建设“万达开”示范区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建万达开”(即万州达州开州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是达州“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截至2020年底统计万达开三地幅员2.4万平方公里,达州接近70%;户籍人口超过1000万,达州占66%;经济总量超过3600亿元,达州占58%以上。为此,达州要在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1.主动对接成渝双核交汇辐射

一是主动融入双核产业体系。强化与成渝产业协同,强化与成渝产业链分工,探索“总部研发在成渝、制造转化在达州”分工模式,加快形成“终端产品+配套产品”“核心产品+辅助产品”“精深加工+中初级加工”等分工体系。探索建立产业协调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推动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二是主动接受双核辐射带动。强化与成渝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对接,密切人员往来交流。积极吸纳成渝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分享成渝国家级、世界级设施平台、政策平台和功能平台。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加强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合作交流,主动接受成渝高能级功能辐射。三是主动服务双核市场。以生态文化资源为依托,建设成渝双核大都市休闲度假基地,对接成渝文化旅游市场,吸引成渝都市圈中高端消费人群来达消费。以特色农产品为媒介,建成辐射重庆的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服务重庆生活性消费市场。

2.着力建设“万达开”示范区

(1)加快推动“万达开”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达州要积极与万州、开州合作,积极推动万达开示范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一是积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发展一体化。万达开区域有22个特色产业园区,围绕达州“6+3”、开州“4+3”、万州5大产业集群,紧密依托四川和重庆两个极核,探索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联盟,促进产业链与价值链、创新链、服务链以及生态链的精准对接。二是加快交通物流协同发展,推动成达万、西渝高铁等战略大通道建设,完善毗邻区域直连大网络,构建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网络,发展“机场港口运输体系”,共建西部重要综合物流枢纽。三是加强改革创新试验,促进各类改革试点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形成统一开放的经济体系。四是协同打造川渝陕结合部区域教育中心、川渝陕结合部区域医疗中心、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共建包容共享的公共服务圈,建设平安“示范区”。五是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共同创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

(2)加快“万达开”重点领域合作的平台建设围绕新兴产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经贸合作等重点领域,规划建设一批重大会展、合作园区等统筹发展重要承载平台,做强统筹发展重大支撑。提升万达开政务服务的协同水平,建立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实施项目“并联审批”和限时办结制,开展企业营业执照、便民服务等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资格互认携手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开展重大科技联合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环境领域、食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金融信贷等领域的联动执法,建设定期通报沟通的合作平台。

(3)建立“万达开”重大协同合作落实机制一是探索健全务实高效的合作机制。万达开三地要在区域协同联动、交通、教育、医疗、产业、生态环保、大数据等领域协同合作,从多个层面推动三地规划协同、发展协同和机制协同。二是建立省市统筹协调机制。加快破除“万达开”行政区划壁垒,探索“万达开”示范区的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三是建立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统计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定期调度、跟踪分析等方式,及时评估万达开统筹发展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四是建立和健全万达开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区域协调联动招商机制、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共同探索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市场共建、环境共治、产业共创的合作机制。

(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培育和开发人才资源

人才是达州实现“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要把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作为建设现代化达州之根本来抓

1.大力发展人力资源与教育培训

搞好人才开发规划,实施重点人才工程。立足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专业化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引进培育一批业态先进、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发展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管理咨询等业态,推动职业教育与重点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西南职教园,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抓好“达州英才计划”、“星火工程”、“百千万工程”。    

3. 加强重点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领军实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高端人才开发引领推进人才整体开发。二是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力争2025年,交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天然气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重点产业人才达到30万人以上三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四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支撑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五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己任,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农村科技实用人才,致富带头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服务达州乡村振兴、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4. 健全人才持续发展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要按照“事业吸人、环境诱人、感情引人、政策招人、利益留人”的原则,构建达州市人才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一是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建立各级人才资源专项资金。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人才开发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健全以品德、能力、业绩、廉洁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打破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在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三是建立完善培养、引进、使用各类人才机制。要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以深入优化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建设。对取得突出成效的市级“领军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进行奖励四是要建立完善重点产业人才开发机制。实施优势产业人才高地计划,完善相关部门人才开发协调机制。依托建设达州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实施重点产业人才汇聚工程。

(七)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着力增加建设资金投入

资金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进行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对促进经济发展作用更加凸显为了实现达州“十四五”经济发展目标重任,就要着力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1.建立和健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投融资体系是指投融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及组织机构的总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以金融为核心内容的一个综合性投融资体系。一是要完善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功能。特别要调整目前的信贷结构比例,并通过上级行授信方式,赋于基层银行自主决策的权利。二是大力发展城乡信用社,增强城乡信用社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信贷功能。要解决和完善达州市农村信用社产权结构和法人体制结构,优化内部资金营运的经营机制,在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条件下,改进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服务质量,拓宽服务内容,加大力度解决本市农村信用社严重存在的筹资难和为民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三是设立企业发展基金。在实行财政预算分级管理体制下,达州市在安排财政支出时,可按一定的比例提取企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设备更新及扩大再生产规模方面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四是改善金融服务,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要增大票据贴现融资的力度,优先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开办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工作,引导资本投向。五是财政、税务、工商等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营造宽松投融资环境。改进和完善计划指导功能,重点搞好本经济中长期投融资计划,协调投融资政策与各项产业、行业性政策的关系

2.注重效益,强化重点投融资

投融资部门在支持企业经济发展上,不能满足于低水平、低层次的产业和企业,而是要有战略眼光,培育一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充分激发企业的潜能,提高其发展层次,以提高知名度和信誉度。根据达州市实际,目前可优先发展这些方面:一是优先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参与改制,鼓励兼并、扩充、联合的重组企业;二是优先支持向集团化和生产型方向发展的私营企业,集中融资资源,重点培植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大中型私营企业集团;三是优先支持以食品、轻工、饲料、运输、建材等项目为重点的个体、私营企业;四是优先支持鼓励开发科技含量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的私营企业;五是支持和鼓励向外拓宽与外资联合的私营企业。总之,为本市实体经济的低成本扩张创造提供良好的投融资条件。

3.大力发展股份制企业,拓宽社会融资渠道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广泛融资的主要途径。一是对本市少量的相对条件较好、有一定规模和扩张能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可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或参股上市的公司,以达到送配股扩资的目的。二是通过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或组建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或与外地合资、合作等形式来增加企业自有资金,提高融资能力。三是积极争取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和实行债转股,形成股份制企业。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配合,为有一定效益和社会知名度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向社会发行债券、筹集社会资金提供方便和创造条件。四是要鼓励民营经济扩大投资的领域,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条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和领域。与此相适应,政府要放宽对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支持、引导民间投资扩张,实现民间资本的积累。

(八)深入深化对外合作开放,着力打造开放经济新高地

达州作为内陆城市,开放才是真正腾飞发展最关键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构建多维拓展、立体开放新格局。

1.提升对外开放平台

要积极争取将达州纳入四川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积极创建国家内陆铁路对外开放口岸,全力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或保税物流中心,提升对外开放影响力。一是支持将达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纳入“双城圈”试点示范重点项目,争取布局“一带一路”进口粮油储备基地,培育发展仓储加工贸易。二是协同争取创建重庆市、四川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争取更大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三是积极与东亚、中亚国家、东盟区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西博会、智博会、渝洽会、西(安)洽会、进博会、广交会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四是协同办好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中外知名企业达州行”、秦巴口岸物流发展峰会等地方展会,不断提升品牌效应,扩大区域影响力。

2.培育对外开放主体

一是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度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协作。支持本地优秀企业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打造知名产品品牌,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抢占价值链高端前沿,培育一批具有全国或者全球竞争力的对外开放主体。二是围绕重点产业定位和目标,坚持招大引强和规模集群,主动配套成渝地区产业发展,大力开展集群招商、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一批对达州产业结构调整有影响力的企业,借势借力培育对外开放主体。

3.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统一市场交易规则、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不设门槛、平等对待,共同营造良好的开放市场环境。协同压缩权力清单、负面清单,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和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推进统一市场交易规则、服务体系、监督管理,共同营造良好的开放市场环境。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提升外商投资管理服务水平。达州在优化产业营商环境方面应抓好三个重点:一是优化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流政务服务;二是优化商务环境,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确保优良的市场经济秩序;三是优化法治环境,依法保护企业、企业家、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课题组长:丁登林 达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课题组成员邓良智 达州市达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调研员

              张国平 达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赵祥全 达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2020年7月16日发布

2.邵革军.

3.《中共达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21年1 月 6日 

4.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 3月29 日发布 

5.2021年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 3 月 5日发布  

6.达州市统计局.2020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 3月发布